白起,被后世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。提及他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残暴与无情,仿佛他手上沾满了无数鲜血,因此有“人屠”的称呼。他的成就常被用“一个将领就能让万骨枯萎”来形容奕道配资,这种说法既显出战场的无情,也凸显他在史书中造成的强烈对比。
尽管是名震一时的人物,但在历史的评判里,给他的赞誉并不多,反而伴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寒意。因为一提起白起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英明神武,而是那股让人不寒而栗的肃杀气息。白起出身于秦国的贵族家庭,但在商鞅变法之后,贵族的世袭权力被取消,家族的命运也随之走向衰落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他更渴望靠自身去改变命运,而不是依赖家世的光环。秦国健全的军功晋升制度,恰恰把“军功越多、越高”视为晋升的唯一通道,这也成为他奋斗的动力所在。自十六岁踏入军营起,他就从基层一步步往上爬,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,最终跻身三军统帅之位,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极为罕见。白起真正做到了凭实力一步步走上高位,而非依赖出身。
展开剩余61%据统计,白起一生在外征战三十余年,屠戮之多据传超过百万。这并非空谈,而是以他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和对敌人消灭的数量来证明的。公元前293年,秦韩魏三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——这是白起首次以指挥身份出征。对手方的主帅包括魏国名将公孙喜以及韩国名将暴鸢,而秦军此时尚未名声在外,兵力也远不及对方,韩魏联军的总兵力据传接近二十万,而秦军不过上万。外界普遍预期秦国将要败北,然而白起以出人意料之策完成了逆转:他观察形势,认定对方人心不稳、彼此之间多有猜疑,因此并非不可战胜。先以少量兵力牵制韩军,随后集中主力对准魏军,凭借精确的战术指挥和高效的机动,最终迫使敌军大溃,随后乘胜追击,击溃对方,夺取伊阙等广大地带,使两国被迫割地求和。这一战让白起名声大震,政治地位与权势也随之水涨船高。他在后来的对楚作战中,继续以雷霆之势推进,楚国面对他的威慑往往主动割地求和,秦军的战力与气势在他掌控下更显压倒性。
然而,真正让人谈论不休的,还是长平之战。公元前256年,秦国对韩国发动攻势,夺取了上党的控制权。但上党之地并未投降秦国,反而向赵国求援,结果秦赵之间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初期赵国任命老将廉颇出阵,虽说不能完全抵挡秦军,但在廉颇的带领下,赵国也未至于完全陷于下风。后来赵王擅自用年轻但经验不足的赵括取代廉颇,试图以新思路扭转局势。赵括虽有军事理论造诣,却缺乏廉颇的实战经验与老练,历史也未给予他成长的机会。这场换帅的决定直接导致赵国四十余万大军覆灭于此战,基本断送了对抗秦国的希望。白起在这一战中扮演了核心角色,他以缜密的规划和对兵力调度的高超把控,最终让赵军陷入苦战的泥淖,秦军则以压倒性胜利夺取战场主动权。
作为一代战神,白起的功绩固然显赫,但因其杀伐之气太过浓烈,历史对他的评价却常带有隐隐的戒备与批判。人们记住他以战绩压制诸侯的画面,却也担心这份力量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报应。或许正因如此,功高震主的他最终落得被赐死的命运,事后他在独自的喟叹中也承认,或许这正是他以极端方式追求胜利所带来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雷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